25年初,高中双休的话题冲上热搜,似乎越来越多的高中“主动”放弃了校内补课,体谅高中生们朝五晚十一堪比奥斯维辛的生活。
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?经过同志们在oil pipe上的搜索得知,江苏兴化的高中生们发起了“反秃头集团压迫运动”。三个不同学校的高中生一呼百应,通过鸣笛,制作海报宣传片等方式抗议学校侵吞寒假的恶行。
不仅如此,河南汝州,广东汕头也发生类似的运动。这次双休并不是“皇恩浩荡”,而是学生群众实实在在的斗争得来的。他们不在幻想学校的体谅,选择通过斗争,夺回了本属于自己的假期。这次斗争让学校领导明白了,学生不是他们追名逐利的耗材,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虽然学生们的斗争精神值得肯定,但是笔者认为,这场斗争的收益注定不会长久。首先,在经济地位上,学生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,生活依靠父母的抚养。其经济地位必然是社会上最弱势的人群。
纵观女性地位提高的历史,我们不难发现,女性的地位提高往往伴随着参加社会生产女性增加,其经济地位从一开始依附于男性逐渐独立自主。由此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——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。
将此结论推广至学生群体。学生的政治地位也没比旧社会的妇女们好到哪里去。其次,这次学生运动也仅仅是一场思想斗争,并没有对学校根本利益产生实质性的破坏,难以增加学生们的统战价值。
综上所述,其结局必定是失败的
高中生们怎么在现在的环境下进行经济斗争乃至政治斗争?笔者也没有什么好办法,按照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的理论,学生们应该半工半读,经济上才能不受父母的约束,以避免父母对自己的物化,避免《变形记》中格里高尔的悲剧。可是,学生斗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自由时间吗?半工半读反而也占用了自己的自由时间,这显然是背道而驰。
所以说,虽然笔者认为学生们的斗争难以长期改变学校的状况。但是其斗争并非完全无意义。一定条件下,矛盾两方的地位会相互转化。他们的斗争也会激励更多人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进行抗争。也能积累经验,甚至自学mlm,利用mlm指导未来对zcjj的斗争。这也印证了教员同志的那句话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